娄底人所不知道湖南省各市县的历史得名由来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湖南省

湖南省地处中国中南部、长江中游,因位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省会长沙市。因湘江纵贯全境,故简称湘。春秋战国时为楚国地。秦为长沙郡及黔中郡。汉属荆州。唐分属江南西道、山南东道及黔中道,广德二年(年)置湖南观察使,辖洞庭湖以南湘资二水流域七州之地,始有湖南之名。宋为荆湖北路与荆湖南路。元属湖广行省。明属湖广布政使司。清康熙六年(年)置湖南省。

湖南省辖13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35个市辖区、16个县级市、64个县、7个自治县。

秦置长沙郡。《读史方舆纪要》:“《通典》:‘有万里沙祠,故名。’或云轸旁有小星名长沙,应其地而名。”隋置长沙县,为潭州治。明、清为长沙府治。年析设长沙市。

年设区。名自岳麓山,《读史方舆纪要》:“盖衡岳之北麓也。”

年设芙蓉区。以湖南古称芙蓉国得名。

年设天心区。以清代所建天心阁得名。据《尚书》:“咸有一德,克享天心”。

年设开福区。以开福寺得名。

年设雨花区。以雨花亭得名。

年析长沙县置望城县,以县治设于岳麓山北之望城坡得名。年并入,年复置。年改望城区。

三国吴析临湘县置浏阳县,以在浏水(今浏阳河)之北得名。隋废入长沙县,唐景龙二年(年)复置。年改浏阳市。

秦置临湘县,隋改长沙县。据《史记?天官书》:“(轸)傍一小星,为长沙星。”《舆地纪胜》:“(长沙)郡以长沙星得名。”

三国吴置新阳县,西晋太康初改新康县,唐贞观元年(年)改为宁乡县。取乡土安宁之义。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年)复置。据《汉书》:“孔永封宁乡国为食邑”。

宋置槠洲。相传古时此地多生槠树,湘江流经而多沙洲,故名。南宋绍熙元年(年)以谐音改为株洲。年由湘潭县析置株洲市,年升地级市。

1年设天元区。以境内天台山和园艺场得名。

原名河塘,以地势低陷如河中之塘而得名,后因附近遍植莲藕,雅称荷塘。1年设荷塘区。

1年设芦淞区。以驻地芦淞路得名。

1年设石峰区。以石峰山得名。

东汉置醴陵县。《名胜志》:“县北有陵(姜岭),陵上有井,涌泉如醴,因以名县。”隋废入长沙县,唐初复置。年改设市。

析株洲市置株洲县。县以市名。

西汉置攸县。《郡县释名》:“邑东五十里有攸水,一名伯水,源出江西安福封侯山。”南朝陈改攸水县,隋废,唐初复置。

西汉高帝时置茶陵县。《读史方舆纪要》:“《史记》:‘炎帝葬于茶山之野。’茶山即云阳山,以陵谷间多生茶茗,故名也。”隋省,唐复置。南宋升军,元改州,年复改茶陵县。

南宋析茶陵县置酃县,年改炎陵县。以境内有炎帝陵得名。

西汉初置湘南县,南朝齐并入湘西县,隋改衡山县,唐改湘潭县。《郡县释名》:“湘水发源全州,至永州湘口流至本县东北昭山下汇为旋潭,其水澄湛深不可测,曰昭潭,其实一水也,县以是名。或云昭山以楚昭王南征不返在此,故名。昭潭与山同义。”年析置湘潭市,年升地级市。

年由板塘区、岳塘区、郊区合并设区。以岳塘得名。

年设区。以雨湖得名。地势低洼,积雨成湖,故名雨湖。

东汉置湘乡县。《元和郡县志》:“本汉湘南县之湘乡,东汉立为县,因乡得名。”《郡县释名》:“湘水发源于全州,经流三湘地,邑居三湘上游,号曰上湘。”元改州,明复县。年设湘乡市。

年设韶山区,年改韶山市。以韶山得名。《嘉庆重修一统志》:“山甚远,相传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因名。”

西汉置湘南县,南朝齐并入湘西县,隋改衡山县,唐改湘潭县。《郡县释名》:“三湘者,湘潭、湘阴、湘乡互而名之也。又邑西有湘乡湖、湘乡河,则因水自湘乡县来名。邑志又云,此为中湘。”

隋置衡阳县,后为衡州州、路、府治。年析设衡阳市,以在衡山之阳得名。年升地级市,后降,年复为地级市。

年由郊区、江东区与衡南县析置蒸湘区。因湘水东北流经衡阳北与蒸水汇合而贯穿全境,故名蒸湘。

年由郊区部分与江东区改置珠晖区。以珠晖塔得名。

年析置雁峰区。以回雁峰得名。《读史方舆纪要》:“相传雁至衡阳,不过,遇春而回。或曰峰势如雁之回也。”

年析郊区、城北区与衡阳县置石鼓区。以石鼓山得名。

年设南岳区。以南岳衡山得名。

秦置耒阳县,以在耒水之阳得名。《郡县释名》:“《水经注》云,耒水出桂阳郡郴县之耒山,北流至县。”年改设耒阳市。

唐置常宁县。《今县释名》:“吴分耒阳置新平县,刘宋因蛮寇止息,遂号新宁,天宝元年(年)改名常宁。”元升州,明复为县。年改设常宁市。

三国吴置临烝县,隋改衡阳县,以居衡山之阳得名。

年析衡阳县南境置衡南县,故名。

三国吴太平二年(年)析湘南县置衡阳县,西晋永熙元年(年)改衡山县,以衡山为名。《郡县释名》:“《寰宇记》云:‘宿当翼轸,度应玑衡。’衡者,北斗第二星玉衡也。”又据《今县释名》:“西北衡山,是为南岳,山如车盖及衡轭之形,故名。”

年析衡山县东境置衡东县,故名。

年析祁阳县置祁东县。以在祁水之东、祁阳县东北部得名。

西汉初置昭陵县。西晋太康元年(年)因避武帝之父司马昭名讳改邵陵县。隋改邵阳县,以地在邵水之阳得名。唐为邵州治,南宋理宗以沂王嗣子承继大统,改元宝庆,升邵州为宝庆府,后历为宝庆府、路治。年析设邵阳市,年升地级市。

1年设大祥区。以大祥坪得名。

1年设双清区。因宝庆十二景之“双清览胜”点缀其间得名。

1年设北塔区。因资江北岸之北塔得名。

西晋太康初(年)析都梁县置武冈县。以武冈山得名。《读史方舆纪要》:“《郡国志》:‘冈接武陵郡界,因名。’郦道元曰,‘……后汉武陵蛮为汉所伐,来保此冈,因名武冈。’”北宋为武冈军,元改路,明先府后州,省县入州。年复改武冈县,年改设武冈市。

年析邵阳县东境置邵东县,故名。

年析新化、邵阳二县置新邵县。取二县首字得名。

西汉置昭陵县,西晋改邵陵县,隋置邵阳县,以在邵水之阳得名。年改宝庆县,年复称邵阳县。

明洪武时置隆回巡检司,清因之。年置县。以隆回乡得名。

年析武冈县置洞口县。以驻地洞口镇得名,有潭名洞口塘。

北宋崇宁中置绥宁县。《今县释名》:“宋收复蛮地置县。”取“绥之以宁”之义。

南宋绍兴二十五年(年)置新宁县。《舆地纪胜》:“中兴以来,杨再兴父子侵占省地,遣兵扫荡。绍兴创立一县,赐名新宁。”据《新宁县志?原叙》:“意以绥定之后,不可不有新之宁也。”

宋置城步砦,明弘治十七年(年)析绥宁、武冈二县置城步县,年改自治县。

西晋太康元年(年)置巴陵县,隋置岳州治之,元后为岳州路、府治。《郡县释名》:“《岳州志》云:‘山莫大于岳。州以岳州名者,因幕阜山也。幕阜一名天岳,在平江县’。……其曰岳阳,则谓天岳之阳也。”年改岳阳县,年析设岳阳市,后撤,年复设市,年升地级市。

年设岳阳楼区。以岳阳楼得名。

年设北区,年改云溪区。以驻地云溪镇得名。

年设君山区。以君山(又名湘山)得名。据《读史方舆纪要》:“《山海经》:‘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盖尧女湘君尝居此。’”

秦置罗县,唐废入湘阴县。年析置汨罗县,年改设汨罗市。以汨罗江得名。据《史记索隐》:“汨水在罗,故曰汨罗。”《读史方舆纪要》:“(汨罗江)至县境分为二水,一西南流曰汨水,一西经古罗城曰罗水,复折而北出至屈潭复合,故曰汨罗。”

北宋淳化三年(年)置王朝县,至道二年(年)改名临湘县。《郡县释名》:“郡志云,临湘以滨三湘名,乃古长沙县名,宋袭其名耳。湘江水在县之西北,其源出广西兴安县海阳山,流至分水岭与灌水会。湘犹相也,会也。湘水至永州与潇水合,曰潇湘;至衡阳与蒸水合,曰蒸湘;与沅水合,曰沅湘。会流以达于洞庭。邑临其上,故曰临湘。”年改设临湘市。

西晋置巴陵县。《郡县释名》:“好事者谓因刘巴得名,尤为传会。叶世杰云:‘巴陵之名,以其地巴丘陵即丘之大者。’”年改名岳阳县。以据幕阜山之阳得名。

三国吴黄龙元年(年)置南安县,西晋初改安南县,隋开皇十八年(年)改华容县。《郡县释名》:“本古云梦地,春秋楚子筑台其间,名曰章华,今江陵监利俱有此台。……又春秋定公四年许迁于容城,即此。……郡志云,县之得名,疑合章华、容城言之也。”唐垂拱二年(年)犯武氏讳改容城县,据《华容县志》,武则天乳名华容。神龙元年(年)又改华容县。

南朝宋元徽二年(年)析罗县、益阳、湘西三县地置湘阴县。以在湘水之南得名。据《读史方舆纪要》:“湘水出广西兴安县南九十里之海阳山。其初出处曰灵渠,流五里分为二派,流而南者曰漓水,流而北者曰湘水。漓,离也,言违湘而南。湘,相也,言有所合也。湘水东北流经全州城南,有灌水合焉;又东北流入境,经永州府东安县南至府城西南,引而北有潇水会焉;又经祁阳县东而入衡州府常宁县西北境,又经府城南引而东北,有烝水会焉;又经衡山县东而北流入长沙府湘潭县境,过县西至府城西环城而下,过湘阴县西,又北而达青草湖注于洞庭湖。”

东汉末置汉昌县,三国吴改吴昌县,隋废。唐神龙末析置昌江县,五代楚避后唐庄宗之祖李国昌讳改平江县。《郡县释名》:“昌江、纯江诸水合流,至此无奔濆,始平而入江,故曰平江。”

秦置临沅县,东汉为武陵郡治,隋改武陵县,北宋为鼎州治,南宋置常德府,取义“有常德以立武事”。年改为常德县,年析置常德市,年撤常德地区及常德县升地级市。

秦置临沅县,东汉为武陵郡治,隋开皇九年(年)改名武陵县。《太平寰宇记》:“《武陵记》云,鹿山有鹿穴,昔宋元嘉初武陵溪蛮人射鹿,逐入一石穴。穴才可容人,蛮人入穴,见有梯在其傍,因上梯,豁然开朗,桑果霭然,行人翱翔,不似戎境。此蛮乃批树记之,其后寻之,莫知处所。”事近于陶渊明《桃花源记》。年改常德县,年析置常德市,年县级市改武陵区。

年撤常德县改常德市鼎城区。或谓以沅、澧二水汇合处有鼎水得名。

古为澧州要津,南北商旅傍津设市,得名津市。年析澧县设津市市,后屡有废置,年复设市。

南朝梁置安乡县。据明隆庆《岳州府志》:“以洞庭、沅、澧诸水各安其流名。”

西汉置索县,东汉阳嘉三年(年)改汉寿县(隋废),取“汉室永寿”之义。三国吴析置龙阳县,治今址。年改汉寿县。

晋太康四年(年)置澧阳县,隋置澧州,明初入澧州。年改澧县。以澧水得名。《读史方舆纪要》:“澧水源出慈利县西之历山,东流会溇水,又东经石门县会渫水,又东至州城下。州北七十里之涔水,州东二十五里之澹水俱流合焉。下流入于洞庭。”

西晋太康四年(年)置临澧县,以县临澧水得名。清雍正七年(年)置安福县。年因与江西安福县同名复改临澧县。

东汉置沅南县,隋入武陵县,北宋乾德二年(年)析置桃源县。《大明一统志》:“以其地有桃花源,故名。”

隋置石门县。据《太平寰宇记》:“(嵩梁山)在澧水之阳,望之如香炉之状,今名石门。吴永安六年(年)自然洞开,玄朗如门,高三百丈,门角上各生一竹倒垂下拂,谓之天帚。孙休以为嘉祥,置郡,因山为名。隋文帝改曰石门县也。”

明初置大庸县,清雍正十三年(年)置永定县。年因与福建永定县同名复改大庸县,年改设市,年升地级市。年改张家界市,以境内张家界国家级森林公园得名,位处大庸、桑植、慈利三县交界处,相传西汉名臣张良曾隐居于此。

明置大庸县,清改永定县,年复改大庸县。年改大庸市,年升地级大庸市,原县级市改置永定区。

年设武陵源区。以武陵源得名。

隋开皇十八年(年)置慈利县。据《慈利县志》:“山孕五矿,民以铜、铅、铁、锥之利相擅,地利饶给”,加以“土俗淳慈”,乃改名慈利。

西汉置充县,东晋改临澧县,唐为慈利县地,元置桑植安抚司,清雍正七年(年)置桑植县。以县境遍植桑树而得名。

秦置益阳县。以在益水(今资水)之阳而得名。元升州,明复降县。年析置益阳市,年并益阳县撤益阳地区升地级市。

年设赫山区。以赫山庙得名。

年设资阳区。以在资水之阳得名。《读史方舆纪要》:“资水出靖州绥宁县东南百里之唐纠山”,“资水东北流经宝庆府武冈州北,又经府城北,邵水会焉,或谓之邵江;北流至新化县东而入长沙府安化县境,径县西,又东北出益阳县南、宁乡县北而入常德府沅江县西南境注于洞庭湖。”

南朝梁置药山县,隋平陈改安乐县,十八年(年)又改沅江县,唐改桥江县,五代复称沅江县。年改沅江市。以沅江得名。据《读史方舆纪要》:“今考沅水本无正源,盖群川会流,至辰州府沅州界而益大,因有沅江之名。沅水过沅州城南,又径黔阳县城南,又东接靖州会同县西界,东北流经辰溪县北、卢溪县南,又过辰州府城南,东北至常德府桃源县南,又东径常德府城南、龙阳县北,至沅江县之西南而注于洞庭湖。”

秦置南郡,以在南部边境得名。清光绪十七年(年)置南洲厅,年改南洲县,年改南县。

年析益阳县置桃江县。以桃花江得名。据《读史方舆纪要》:“志云,资水经县南六十里谓之桃花江,以夹岸多桃也。”

北宋熙宁五年(年)置安化县。取“民安德化”之义。《今县释名》:“本为梅山蛮地,宋收复其地,置安化、新化二县。”

秦置郴县,因郴水为名。汉为桂阳郡治,隋为郴州治。元改郴阳县,为郴州路治。明入郴州。年改郴县,年析置郴州市,后废,年复析设市,年撤郴州地区升地级市。

年设地级郴州市,原县级市改置北湖区。以北湖得名。

年设地级郴州市,原郴县改苏仙区。以苏仙岭得名。据传西汉文帝时郴人苏耽于牛脾山修道成仙,因称牛脾山为苏仙岭。

东汉永和元年(年)置汉宁县,晋泰康元年(年)改晋宁县,唐贞观中废,咸亨三年(年)置资兴县。以资兴江得名。五代废,南宋嘉定二年(年)复置,绍定二年(1年)改兴宁县。《郡县释名》:“绍定中邑为峒氓所残,以‘资’文近‘盗’更名兴宁。”年因与广东兴宁县同名复改资兴县。年改设市。

西汉高帝二年(前年)置桂阳县。据《太平寰宇记》:“在桂水之阳,以为名。”又“桂岭,五岭之一也,山上多桂,因以为名。”宋升军,元升路,明先府后州。年改桂阳县。

隋末置义章县。据《太平寰宇记》:“其县北临章水,因以为名。”唐武德八年(年)改高平县,开元二十三年(年)复改为义章县。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年)因避太宗赵光义讳改宜章县。

西汉置便县,晋初省入郴县,唐开元十三年(年)改置安陵县,天宝元年(年)改高亭县,北宋熙宁六年(年)改永兴县。

据《今县释名》:“明崇祯十二年(年)析桂阳之仓禾堡置县,因名。”相传炎帝时天降嘉禾,帝拾之以敖耕,以其地为禾仓。

西汉高帝二年(前年)置临武县,唐武周如意元年改为隆武县,中宗神龙初复改临武县。五代晋废,南宋复置。以武溪水得名。《水经注》:“武溪水出县西北桐柏山,东南流,右合溱水,乱流东南,经县西,县侧临溪东,因曰临武。”

西晋泰始元年(年)置汝城县,因汝川得名。南朝陈并入庐阳县,唐天宝初改为义昌县,北宋改桂阳县。年复名汝城县。

南宋嘉定四年(年)析桂阳县置桂东县。以在桂阳(今汝城县)之东得名。

五代唐析衡山县地置安仁场,北宋乾德二年(年)升为安仁县。

东汉置泉陵县,隋改零陵县,开皇九年(年)置永州。《郡县释名》:“城南九十三里有永山,永水出焉。永之得名以此。”唐为永州治,明清为永州府治。年设永州市,年升地级市。

年析零陵县置冷水滩市。《零陵县志》:“因其地有滩,滩东有崖、岭崖下泉流成溪,独注湘江,因溪水冷凉曰冷溪,故名冷水滩。”寻省,年复设,年并入永州市改冷水滩区。

隋置零陵县。《史记?五帝本纪》:“(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年并入永州市,年改置芝山区,年改零陵区。

三国吴析泉陵县置祁阳县,治今祁东县,唐武德四年(年)移治今址。以在祁山之南得名。

北宋置东安县。《太平寰宇记》:“马氏割据时析零陵县置东安场,以近东安江岸为名。皇朝太平兴国七年(年)改为县。”

年设潇水林区,年改双牌县。以驻地旧称双牌镇得名。

西汉置营浦县,隋改永阳县。唐改营道县,天宝初改弘道县,北宋为营道县,明洪武中入道州。年改道县,以营道山得名。

西汉置谢沐县,唐天宝元年(年)改永明县,以永明岭而得名。年析江华、永明二县置江永县。以二县首字得名。

唐武德四年(年)置唐兴县,武周长寿二年(年)改武盛县,中宗神龙元年(年)复改唐兴县,天宝元年(年)改延唐县。北宋乾德三年(年)置宁远县。取“绥宁远人”之义。

西汉置南平县,唐天宝初(年)改蓝山县。《郡县释名》:“县北五十里有蓝山,高数里,延袤八十余里,跨桂阳、临武二县,唐因以名县。”

隋为营道县,唐改大历县,明崇祯十二年(年)置新田县。据《今县释名》:“唐大历县之故墟,其地旧有新田堡,明因置县。”

汉冯乘县地,唐武德四年(年)析置江华县。县内有练江,溪流纵横,故名江华。年由江华、蓝山两县析置自治县。

年析置怀化县。《湖南省志》:“县治原设怀化驿,因以为名。”年析设怀化市,年怀化县并入,1年升地级市。

1年由原县级怀化市改置。以“鹤舞祥云,城通五衢”得名。

沅江自贵州入湖南境,江面至此宽阔,气势宏大,因名为洪江。年析会同县设洪江市,年复设市,1年黔阳县并入。

1年设中方县,以驻地中方镇得名。

西汉高祖五年(前年)置沅陵县。据《郡县释名》:“沅江在县城西南三里,自渠阳、锦江、溆浦、芦溪诸水合流经县前,东会鼎口水入洞庭。《尔雅》云:‘陂者曰陵’,邑名沅陵,犹江陵、武陵之谓。”

西汉置辰阳县,隋开皇九年(年)改辰溪县,以辰溪得名。据《郡县释名》:“郦道元《水经注》:‘沅水出牂牁郡且兰县,去武陵界分五溪,谓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是也。’

唐武德五年(年)析辰溪县置溆浦县。以沅江支流溆水得名。

北宋崇宁元年置三江县,翌年(年)改会同县。《郡县释名》:“邑东抵绥宁、武冈,南抵铜鼓、五开,西控天柱,北接辰沅,为四会之冲,故名会同。”或谓“三江会同”之义也。

南朝陈置麻阳戍,唐武德三年(年)析沅陵、辰溪二县地置麻阳县。以在麻水(今麻阳河)之阳得名。年改自治县。

汉为?阳县,南北朝属龙标县,唐设夜郎县,后改峨山县。宋设晃州,元为卢阳县,明设晃州驿,清设晃州直隶厅。以西晃山而得名。年改晃县。年与芷江县部分地区合建自治县。

唐置潭阳县,宋改卢阳县,明入沅州。清乾隆元年(年)置芷江县。芷江系沅江别称,芷江所经,“两岸多生杜蘅白芷,故名。”年改自治县。

北宋崇宁元年置罗蒙县,翌年(年)改通道县。据《今县释名》:“宋置县,为西至贵州、南至广西之大道。”年改自治县。

北宋熙宁九年(年)置靖州。《读史方舆纪要》:“蛮酋杨氏以二十三州洞归附,因置靖州。”年改靖县,年改自治县。

据传其地适处二十八宿之娄、氐二星争相照耀之处,吉星高照,兆卜祥瑞,故名娄氐,后转为娄底。年析涟源县设娄底市,年撤,年复设市,年撤娄底地区升地级市。

年设地级娄底市,原县级市改置娄星区。以天象娄星得名。

年析新化县设冷江市,年改冷江特别区,年改置冷水江市。境内涟溪两岸多井且水冰凉,因名冷水江。

年由安化、湘乡、邵阳、新化四县析置蓝田县,年改涟源县,以地处涟水之源得名。年改设市。

年析湘乡县设双峰县。以境东南双峰山而得名。清同治《湘乡县志》:双峰山“在治西南百二十里。双峰排列,尖如笔颖。”

北宋置新化县。据《郡县释名》:“五代为蛮獠所据,宋太平兴国六年(年)发潭州兵击之,置五寨以控御。熙宁五年(年)中书检正章淳经制湖北,开复梅山,析其地为二县,下梅山曰安化,隶潭州;其上梅山者隶邵州,是为新化。”取义“新归王化”。

秦置黔中郡,汉属武陵郡,隋唐属黔中道,元明为永顺、保靖两军民宣慰使司,清为乾州、凤凰、永靖等厅及永顺府地。民国改永顺、凤凰等县。年建湘西苗族自治区,以地处湖南西部得名。年改自治州,年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清置乾州厅,年改乾县,年因与陕西乾县同名改乾城县。年改吉首县,年改市。吉首,苗语意“地大繁荣”。

唐武德四年(年)置卢溪县,清改泸溪县。以泸溪得名。

明置五寨长官司,清嘉庆元年(年)置凤凰直隶厅。年改凤凰县。以凤凰山得名。一峰突起,山形如凤凰,因名凤凰山。

清置永绥厅,年改县,年改花垣县。以花垣河得名。

据《今县释名》:“五代时蛮置保靖州,明为保靖宣慰司。”清雍正七年(年)改保靖县。取“永保安宁”之意。

传说当地苗俗开年时苗民于坪场击鼓驰驱,以祛瘴疠,因称坪场为鼓瘴坪。清道光二年(年)置古丈坪厅,年改古丈县。

西汉置酉阳县,北宋置永顺州,清雍正五年(年)置永顺县。

清雍正七年(年)置龙山县。以龙山得名。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推广展示

如果您欣赏本文,欢迎扫描或长按上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engshuijiangzx.com/lsjsxw/115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