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教育强省看娄底

要闻

娄底青少年主题教育享誉全国

  本报讯(记者彭静通讯员匡责成)近日,第21届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活动“红旗飘飘引我成长”演讲、朗诵总决赛暨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余名中小学生选手在演讲、朗诵总决赛的舞台上激烈角逐。娄底市4名学生参赛,获特等奖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同时,娄底市教育局关工委也连续19年蝉联全国青少年主题教育先进集体。娄底市此次取得了历年之最的优异成绩,获奖等次、获奖面居全国领先地位。

  据了解,娄底市教育关工委从年开始将青少年主题教育作为主抓工作之一,持续发力、高位推进。多年来,娄底市委、市政府始终把青少年主题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各县市区党政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部署调度,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和工作运行机制。

  在具体实施上,娄底教育系统建立了以“五老”为主体的三支队伍,即:关工委班子队伍、讲师团队伍和由高级、特级语文老师及演讲专家组成的专业化队伍,以此为主力,余名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模范、老教师活跃在余所学校,为40余万名学生服务。娄底市教育关工委根据不同时期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和特点,先后同娄底市委宣传部、市关工委、市文明办、市妇联、市环保局等单位联合举办了相关活动,丰富青少年主题教育内涵。

  同时,娄底市教育关工委创新方法,着眼实效,着力抓住读书、实践、征文、演讲、朗诵5个环节,把主题教育与学校思想道德、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学生团队活动、家庭和社区教育相结合,开展常规德育、智力开发、健康人格教育等丰富的实践活动,有效提升了教育效果。

  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庭,为提高家长素质,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娄底市教育关工委还大力建设家长学校。目前,该市有家长学校所,建立了以家长学校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家长学校讲师团成员认真备课、写好教案、安排好教学活动。许多城区学校同社区联动,开展诸如家校互动、亲子互动等各种道德实践活动。

  在各项举措的推动下,现在的娄底校园内,主题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在演讲朗诵、征文写作等赛事上成果丰硕。—学年度,全市中小学生人获全国征文大赛奖,其中特等奖26个、一等奖个、二等奖个、三等奖个,全市共名老师荣获与学生奖项等级一致的指导奖。

“改革开放40年教育强省看娄底”系列报道

娄底:用教育塑造

城市文明风骨

本报记者余娅通讯员袁愈雄匡责成刘勇

  娄底市位于湘中腹地,素有“湘中明珠”美誉,是湖湘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年,娄底市委、市政府作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三创合一、城乡共建”重大部署,年2月,娄底市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现了“三个创建”的第一个目标;年4月,娄底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年2月,娄底成为—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在今年6月12日召开的娄底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誓师大会上,娄底市委书记李荐国、市长杨懿文掷地有声:要瞄准目标,卯足劲,大干三年,力争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教育系统是文明城市创建的主力单位,在娄底市教育局局长李耀文看来,文明校园是文明城市的重要载体,师生是创建工作的主力军和形象代言人。近年来,娄底市教育系统所学校,75万名师生齐动员,正用教育塑造娄底城市文明的风骨。

1强基础,为“六好”扎稳根基

  

  文明校园是什么模样?有人用“六个好”来评价:领导班子建设好、思想道德教育好、活动阵地好、教师队伍好、校园文化好、校园环境好。

  在娄底,就有这样一所全国闻名的“六好”校园——吉星小学。年11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娄底吉星小学荣获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8月下旬,记者跟随娄底市教育局创文办工作人员来到吉星小学,学校座落在珠山脚下,孙水河畔。走进校园,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规划合理的教学楼、明亮宽敞的大礼堂、标准化的田径场……真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娄底吉星小学宽敞明亮的阅览室。

  据了解,吉星小学于年2月建成投入使用,是化解娄底城区大班额问题“四年行动计划”建成的首个重点项目。

  娄底市教育局副局长姜永红告诉记者,硬件设施是“六个好”的基础保障,吉星小学的建成,得益于全市化解大班额行动的整体规划。早在年,娄底市就启动了“化解义务教育大班额问题四年(-)行动计划”,全市累计投入资金21亿元、新改扩建学校项目53个,新增学位6万个,小而美的吉星小学、娄底六小以及气势恢宏的娄底一中新校区,均在这一时期新建。

  办学条件改善了、环境优化了、资源配备完善了,娄底市的各所学校更有底气朝着“六个好”的文明校园努力。年,娄底市第一届市级文明校园出炉,共有23所学校获得殊荣。这些学校,各有各的精彩:娄底一中在“立人”教育上,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娄底二小重视阅读,“书香校园”闻名遐迩;双峰县曾国藩学校扎根本土,用文化为学校注入了灵魂……

娄底曾国藩学校学生诵读经典。

2立文化,因地制宜彰显特色

  

  校园,是滋养文明的摇篮,也是培育文化的沃土。娄底人文底蕴深厚,为了创建文明校园,全市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深度开掘校园文化。

  如拥有年办学历史的双峰一中,英才辈出、将星如云,蔡和森、黄公略等校友为国捐躯,铸就了双峰一中的爱国主义传统。学校发掘校内资源,开辟校史长廊,创办德育讲坛,将蔡和森纪念馆、曾国藩故居、双峰文塔等作为德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祭扫,接受心灵的洗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年5月,双峰一中音乐教师王海平的一曲《好家风》走红网络,“父亲对我说,做人讲忠诚,勤俭守信有担当,就是好家风;母亲对我说,待人讲宽容,孝顺善良讲礼仪,就是好家风……”动人的歌曲在校园里传唱,为这所百年老校的校园文化赋予了鲜活的时代内涵。

  有别于城区的双峰一中,冷水江五中位于锡矿山,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农村学校。没有雄厚的办学资金,冷水江五中因地制宜,把后山0余平方米的荒地开辟成“开心农场”,成为学校留守孩子的农耕小天地。学校将闲置旧房改造成“快乐厨房”。

  收获的季节,学生们将蔬菜销售到学校食堂,收入作为班费;或将蔬菜带至“快乐厨房”,亲手烹制美食,品尝劳动成果,留守的日子也有美味相伴。

  一座山、一面墙、一首歌、一道菜,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有心,时时可育人,处处皆课堂。

3树礼仪,德育体系呵护成长

  

  今年6月,娄底一小多名六年级学生毕业离校时,每人都得到了一本《毕业纪念册》,精致的彩印纪念册里,有班级合影、班主任寄语、学生感言。

  六(11)班学生钟佶恺写道:“两千多个日夜悄悄溜走,我们也在悄悄成长。”的确,照片上的他们,仪态端庄,笑容阳光而自信。六年的时间,娄底一小用一套完整的仪式教育,引导他们“求真善美,做有用人”。

  娄底一小德育副校长杨瑰告诉记者,一年级新生入学礼上,每个孩子都会收到学校赠送的一个大礼包,里面有一根跳绳、一把尺子、三块笑脸橡皮,寓意学校对他们的美好祝福:送跳绳是希望他们身体健康;尺子寓意节节高;笑脸橡皮是愿他们有错即改、笑容常在。

  六一儿童节的入队仪式上,高年级的少先队员亲手为新队员戴上红领巾,并进行传旗仪式。一年级多个学生,排成阵列,将国旗、党旗、队旗三面巨幅旗帜,从后至前传递,激动人心的画面被学生永远记住。

娄底一小少先队员入队仪式。

  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校设置了班级展示环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家长全力参与,从经典诵读到音乐、美术、体育节目,风采尽展。

娄底一小升旗仪式。

  记者从娄底市教育局获悉,自年4月起,娄底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八礼四仪”进校园活动。而“八礼四仪”的礼仪教育实践,在娄底一小已经开展了十余年。娄底一小校长周莹感叹,“闻礼而后知礼,知礼而后行礼”,从一年级的青涩懵懂,到六年级的成熟自信,多人校园里,有礼仪浸润,文明而有序。

4塑典型,崇德向善蔚然成风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近年来,娄底市以点带面,每年开展“最美教师”“美德少年”等典型评选活动,并将娄底本地的模范榜样推向全省乃至全国。

  获评年“娄底市最美教师”的袁秀娥来自娄底市特殊教育学校,9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参加活动,看到两个聋哑人表演的节目,感觉特殊教育的学生和老师特别了不起,便暗暗下定决心,以后有机会一定要从事这个行业。

  袁秀娥告诉记者,当好这些有先天缺陷的孩子的老师妈妈,让“折翼的天使”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她日复一日坚定向前的动力。

  今年5月获评湖南省“新时代好少年”的刘雅哲来自娄底一中,她是同学和老师口中的“爱心大使”:年暑假,刘雅哲随队来到国家级贫困县新化县奉家镇报木村,步行几十里走进深山,看望山区空巢老人;年暑假,她和同学一起来到娄底市特殊教育学校,为特校的孩子送温暖……

娄底一中开展六十华里远足活动。

  一线教师爱岗敬业,青年学子乐于奉献,典型带头,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娄底一中校长范彦江介绍,近三年,娄底一中在校师生、毕业生、校友主动为学校捐款近百万元,在学校的新校区种下绿树,建起文化长廊,树立箴言石碑……一中人把校园当作家园,一点一点,塑造了学校的风骨与灵魂。

5讲传承,让文明的种子开出花来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一群灵魂。从学校到家庭,从家庭到社会,娄底的文明基因正愈发强大。

  这个暑假,许多家长选择带着孩子旅行,享受难得的假期时光。但娄底一小一年级“雏鹰爱之队”的学生和家长志愿者却走上街头,为环卫工人、快递员、建筑工人等高温下的劳动者送清凉。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同样能够成为父母的“老师”,通过小手牵大手,带动家庭参与到学校教育、社会公益活动之中。无论是高温下送清凉的“雏鹰爱之队”,还是活跃在敬老院、福利院的“红领巾志愿者服务队”、家长义工队,娄底一小的爱心活动,为文明城市的建设增添了红领巾的力量。

  采访中,吉星小学校长彭正春跟记者分享了一个故事:吉星小学的校门口,有一条长长的通道,今年4月,暴雨频发,校门外的积水没过了成人的膝盖,阻挡住了上学路。家长护校队挺身而出,把学生一个一个背过积水区,送进校门。“没有人要求,没有人组织,好像一种自发的默契,家长们默默背着孩子,涉水而过,令人动容。”回忆起当天的情形,彭正春依然感慨不已。

  正如娄底市教育局局长李耀文所言:德育不是火燎,而是烟熏,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一颗文明的种子,春风化雨、耳濡目染、静静守候,种子就会开出花来。

“改革开放40年教育强省看娄底”系列报道

冷水江:学校的房子最漂亮

本报记者王燕通讯员刘明长王平

  近年来,冷水江市的教育起了大变化。这一切,都是冷水江市推进合格学校建设而出现的新气象。“我们学校比城里的学校还漂亮,每天听着鸟叫声读英语是我最喜欢做的事。”说起冷水江的村小石湾小学,五年级的王伟不吝赞美之辞。以前,在冷水江的乡镇,很多学生的家长嫌学校条件差,于是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转走。小学三年级时,因为石湾小学没有英语教师,王伟曾随打工的父母到广东求学。去年,父亲听说村里的小学成为了耀眼的“地标”,不仅有了英语教师,还配齐了音体美教师后,毅然将王伟送回老家读书。随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与王伟一样选择回冷水江读书的学生越来越多。

  城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不再是奢望,学生再也不用外出奔波求学,“学在冷水江”的教育观念正逐渐加强。

让城乡孩子同享优质教育

  

  冷水江市第五中学是一所乡镇学校,几年前,该校教学楼破旧不堪,教学成绩落后,学生和老师流失严重,学校面临撤并的危机。现在,该校的教学楼已焕然一新,各类基础设施完善,教学质量连年攀升,创建的特色校园“动”文化日愈浓厚,更吸引了不少省内外学校前来学习“取经”。

  “以前的校园,缺少设施装备。”站在校园门口,冷水江市第五中学的校长张跃民笑着说,“现在,我们学校开足开齐了以前因条件限制开不起来的课程,老师们的干劲也更足了。”

冷水江市第五中学的学生在学校学电子琴。

  从一所办学设施不完善的薄弱学校,到软硬件兼具的特色学校,冷水江市第五中学的蝶变就是冷水江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一个缩影。布局合理的校园环境,沁人肺腑的特色文化,崭新健康的塑胶跑道,整洁大方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多媒体教室……冷水江市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84所,目前全部成为了合格学校。冷水江市的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与城区孩子一样的高质量教育,“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已成为现实。

  近三年来,该市投入万元,完成了28所合格学校建设任务;投入万元,改造薄弱学校10所,改造校舍建筑面积平方米;投入万元,新建、改造食堂44所……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冷水江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站起来看教育,沉下来办教育。我市始终坚持教育政策优先出台,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教育用地优先协调,教育困难优先解决。”冷水江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论文如是说,冷水江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合力攻坚”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有效促进和推进了合格学校建设,解决教育难题,全市、全局上下一条心谋教育。

美丽的农村学校——冷水江锡矿山中心学校。

  为了教育发展,冷水江市教育局主动作为。自年以来,该市教育局每年都出台“合格学校建设”的年度规划,历时10年时间,对辖区内的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进行了合格学校建设——统筹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优质资源班班通等工程。与此同时,还为84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6个教学点配置各类教学设备、器材和图书,实现村小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为教学点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帮助教学点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

教师轮岗为乡村学校配好教师

  

  “教师轮岗,如一缕春风,给乡村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冷水江市教育局副局长段跃纲向记者介绍:“我们教师轮岗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城区学校优秀教师去农村任教,一是免费师范生到城区强校培养一到两年后,再回到农村学校任教。”

  在城区的冷办中心学校学习了一年多的免费师范生陈思敏,比以前更有自信了:“这是一条快速成长的捷径,我可以把在城区学校学到的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一年后带到农村学校去。”

  冷水江市密集“出实招,做实事”,努力为每所农村学校配好教师。近三年,该市确保新补充教师80%以上用于义务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新补充教师%用于农村学校,通过公开招考、农村特岗教师等方式,补充农村教师名;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途径组织教师参加全员培训,培训人次高达两万多;加大教师轮岗交流力度,实现了大范围、多形式、分层次的城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交流教师人,校长57人。其中,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是娄底市教育系统创新特色项目。

  “石湾小学以前开不起来的课程,现在开起来了;以前学科成绩差距很大,现在缩小了;以前无法进行教研,现在可以了;以前不敢上公开课的教师,现在敢了。”从城区红日实验小学来到农村轮岗的阳三莲老师说:“去村小之前,我做好了艰苦奋斗的准备,可令我意外的是,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很好,教师的周转房条件不错,津贴也及时到位。”

  段跃纲介绍:“为了使教师安心从教,让乡村教师过上体面的生活,冷水江真金白银提高偏远教师待遇,惠及乡镇每一名教师,还实施安教工程,新建和改建乡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套,实现乡村学校教师人人有房住。”

  自从冷水江大力推进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后,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提升,乡村教师参加市、区乃至全国课堂教学比赛获得了优异成绩,不管是城区学校还是农村学校学生,参加的各级各类比赛活动都取得了突出成绩。对此,冷水江市第五中学学生家长李宏深有体会:“以前,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地把孩子往远的重点学校送,孩子累,我们也有苦难言。但现在,孩子们在家门口也能上好学校。”

“改革开放40年教育强省看娄底”系列报道

新化:梅山武术

让校园“动”起来

本报记者王燕通讯员段晓鸿刘智

  凌空一翻、双脚稳落、长臂一伸、连续侧踹腿……在新化县教育局,记者看到了很多学生学习梅山武术的视频和照片。新化是“全国武术之乡”,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山武术的发源地。如何保护和传承梅山武术,是新化县委、县政府思考的重要课题。中小学校是弘扬中华武术传统文化非常关键的启蒙地,新化县将梅山武术由民间传承步入校园,让校园“动”起来。

全面推行校园武术段位制

  

  今年5月10日,新化县教育局和新化县文体广新局成功主办了“武术进校园”启动仪式。启动仪式后,新化县校园武术段位制试点工作也走上了正轨,县财政、教育、文体部门安排了足额的工作经费,专门用于教练员的培训和相关设施设备的添置。至此,新化县教育局党组成员袁振坤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新化县学生表演武术操。

  万事开头难。由于以前在民间流传过“新化习武造成民风彪悍”的说法,所以有不少家长对孩子“挥拳踢腿”颇有微词。为此,新化县以教育局和文体广新局为主要责任单位,组织全县的武术力量,成立武术进校园工作组和教学志愿者团队,编创《梅山武术》段位教材,制定出中小学生参加武术段位考核的激励政策,鼓励中小学生积极参加武术锻炼,制定出武术进校园的时间表,分阶段、按步骤进行实施。“教育局不仅积极宣传中华武术的重大意义,更在体制机制上做好保障。”袁振坤告诉记者:“今年,我们将完成城区6所、乡镇4所中小学的试点工作,力争在一至二年内全县50%的中小学完成武术进校园开展工作,在五年内完成全县中小学的武术进校园工作。”

发挥优势保障师资

  

  受“崇文尚武、厚德重义”精神的深远影响,新化人学习武术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据新化梅山武术发展中心主任、国家武术段位制推广委员钟玉辉介绍,新化民间习武之风盛行,武术文化底蕴深厚。“中国武术协会给新化颁发了四个段位制考评点。”鉴于此优势,新化县教育局将民间武术力量发动起来,一起普及和推广“武术进校园”。

  新化“武术进校园”走在全省的前沿。袁振坤说:“年,我县有7所学校成为全省首批武术进校园试点学校,普及学员名。年,我们组织了第一批全县体育教师的武术培训,培训总人数名。组织了52名志愿者的培训,以志愿者团队为教学队伍,协助学校体育教师每周以一至二节武术课的教学,在课间操上坚持锻炼。年,由梅山武术发展中心、东方文武学校共同承办,县教育局与体育局主办了第二届体育老师武术培训班,总培训人数达到人。这一年,新化武术进校园的普及人数达到了5万人以上。”

  “多年前,一名叫陈涛的孩子,在辍学一年半后来到我们学校习武,武术锻炼了他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品质,最终,他考取了广东大学。”这个学生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新化东方·南北文武学校校长伍胜勇,他觉得“武术进校园”,让孩子们“动”起来,意义非凡。伍胜勇主动请缨承担了教师的培训工作。

  新化思源实验学校体育教师罗小林是一名参加过武术培训的教师,他说:“我校的武术课间操是全体师生一起参与。”罗小林说,起初有教师不愿意和学生一起学习武术。可当教师看到学生在习武后气质和胆量都得到了改善,都主动要求参与习武。

罗小林带学生习武。

  新化学生习武的热情高涨,家长也是全力支持。“武术和文化学习不矛盾,没习武前,我女儿写作业都会抱怨,练习武术后,变得能吃苦,很自律。”新化思源学校的家长欣慰地说。家长的话也道出了开展校园武术对学生的益处。

结合课改纳入教学

  

  新化教育局整体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是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与此同时,还强力打造武术大课间活动,让校园真正“动”起来。“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新化琅塘中心学校校长戴建明对武术有着特别的情怀,他十分重视“武术进校园”。“虽然我们学校开展武术进校园的时间不长,但是效果非常好,在武术操表演中学生精神抖擞、喊声震天,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据梅山武道馆馆长曾特长介绍,目前,他与试点学校新化琅塘中心学校正在普及和推广“趣味武术”——“武术+国学”:一句《三字经》口诀就是一套拳法,这种方式既能让孩子从小接受国学熏陶,又能学习武术,真正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里。”

  采访的最后,袁振坤在谈及“武术进校园”的工作目标时,明确提出了“五个统一”:统一管理、统一教材、统一教练培训、统一段位制考试、统一评价考核体系。“除了让学生习练武术套路的招式之外,还要把武术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授相结合,成为新化推进‘武术进校园’工程的重要特征。”

“改革开放40年教育强省看娄底”系列报道

以分夺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检第一名

双峰:满分从何而来

本报记者刘芬通讯员宋锦辉

  双峰县地处湘中,属国家级财政困难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该县县委、县政府对照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对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的“家底”进行清查后,清醒地意识到该县办学条件整体较差。

  于是,一场义务教育均衡攻坚战在双峰县悄然打响。

  年12月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检中,该县以分的满分夺得全省43个迎检县市区的第一名。

  满分从何而来?请看双峰县如何紧抓改善办学条件这个“牛鼻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顶层设计谋均衡

  

  双峰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教育是最根本的扶贫,只有把教育搞上去,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够健康长远。为补齐办学条件这块短板,他们既在组织架构上动脑,又从顶层设计上着力,更在工作机制上创新。

  年2月,该县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书记县长抓总、分管领导牵头、挂点领导包乡镇的工作机制,将学校建设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构建县乡联动、部门协同体系,打造网络化和网格化一体的工作格局。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双峰县建设教育强县“十三五”规划》《双峰县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年)实施细则》《双峰县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既布好学校硬件改善的局,又谋定师资优化的篇,把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当作系统工程来做。

优化布局促均衡

  

  湾田学校是城区一所相对优质的新建小学,校长肖琴向记者诉苦:“以往新学期开学是我最头疼的时候,城区学位不足,家长们又通过各种‘关系’想把孩子送到城区享受优质教育,每到开学季我是电话都不敢接。”

  针对农村学校点多、分散、规模小的特点,双峰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既优化布局,激活存量资源效用,又加大投入弥补城区学位紧缺短板,实现了既减存量又增变量的统一。调整农村学校布局,合理设置学校数量、规模和服务半径,充分发掘存量资源效益。一年来,共在农村地区撤并学校23所、改扩建学校40所。同时,化解城区“大班额”。通过多方筹资,近3年,全县投入6亿余元,新建了双峰一中、湾田学校;在中心城区改建了双源学校,修葺了永丰一中,整合组建了新的永丰中学,新增学位个,极大地缓解了困扰多年的“大班额”问题。如今,城区初中班额已降至50人以下,小学消灭了65人以上的超大班额。今年秋季开学,小学和初中的起始年级班级人数均将控制在标准班额内。

扩建前的甘棠镇群建小学。

  

扩建后的甘棠镇群建小学。

  政府一方面下大气力优化农村学校建设,合理解决农村学生到城区“扎堆”的现象;另一方面增加城区学位,“人挤人的大班额”“校长不敢接电话”的现象一去不返了。

多措并举保均衡

  

  补齐短板,关键要拿得出真金实银。作为国家级财政困难县的双峰县,对于教育经费投入做到了优先保障。特别是年,该县在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出现16%负增长的情况下,县财政对教育的拨款依然保持34%的增长比例。仅年就一次性投入万元,购置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添置计算机、改造实验室和功能室等,解决了学校教学设施设备不足的问题。近两年又投入3万元,建成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促进了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8年前,贺红琼调任甘棠镇中心学校校长,他回忆当时的情景:全镇26所学校中,8所学校无围墙、校门,22所学校存在C、D级危房,70%的课桌凳添置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90%的学校无绿化、无食堂、无运动场。而今展现在记者眼前的学校,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21所学校建成园林校园,22所学校建有水冲式厕所,23所学校拥有环形跑道、篮球场,17所学校装有太阳能路灯……高标准办学条件、高水平教学质量、高品位素质教育、高起点幸福校园的“四高”甘棠教育模式引来了长沙、岳阳、邵东等10多个县市前来观摩学习。

  双峰县教育局局长朱均平介绍,甘棠教育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得益于“三个均衡”:校舍条件均衡、师资配备均衡、教育质量均衡。近年来,双峰县委、县政府在大手笔投入教育硬件建设的同时,与县教育局一道为解决师资存量不足、结构不优等问题制定了一系列举措,通过选送公费委培师范生、招聘签约特岗教师等措施,补齐师资不均衡的短板;同时,创新了多项人事管理机制,职称评定向一线教师倾斜、选拔年轻教师到管理岗位、全面实施乡村教师补贴和人才津贴、组织余中小学幼儿教师完成“国培”“省培”计划,并顺利进入“国培计划”全省A类项目县行列;此外,县教育局还邀请湖南师大附中、雅礼中学等名师与乡村教师“同上一堂课”,组织城区学校教师与农村学校教师赛课,以提升教师业务能力。

  满分从何而来?实干就是答案。

双峰一中。

“改革开放40年教育强省看娄底”系列报道

涟源:职业教育助推

县域经济加速跑

本报记者刘芬通讯员文迪光李奕

  作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先行区,涟源市委、市政府秉承“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职教就是抓就业”的理念,把职业教育的发展列入每年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报告中,坚定实施教育强市战略,有力地发挥了职业教育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引擎作用。

  聚焦服务主线,涟源市通过职业教育对接产业、服务产业、助推县域经济发展,成为涟源市一张亮眼名片。涟源市先后荣获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下称全国职成教育示范县)、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工培训示范点、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优秀县市、湖南省教育强市等殊荣。

高规格保障优先发展

  

  涟源市从年成立市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到年成立市职业教育中心管理委员会,再到年,成立国家级职成教育示范县创建领导小组,虽然组织机构有变化,但组长一直由市长担任,“加强组织管理、健全运行机制、完善培训体系、形成品牌项目、落实保障措施”的总体要求也从未改变。年,涟源市收获了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职成教育示范县美誉。

  涟源市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石进科表示,涟源市委、市政府坚持“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职教就是抓就业”的理念,先后出台了《涟源市中等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统筹全市职业教育培训资源,打通政策的“最后一公里”,形成“政策支持、部门配合、资源整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新局面,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涟源市职业教育中心、涟源市工贸职业中专分别成为湖南省“示范性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湖南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大投入促进职教建设

  

  涟源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教育投入上不遗余力、优先保障,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教育支出力度持续加大。年、年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分别达1.06亿元、1.13亿元,规定教育附加费用于职成教育比例不低于30%,并逐年递增。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按照“只增不减”的原则,形成了稳定的经费保障长效机制。

  涟源市科技职业学校是一所民办职校,其董事长童建华感慨:“政府重视职教,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仍然大力度投入建设,每年都足额拨付了职教专项经费。”按照总人口人均1元的标准分别设立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按时拨付。此外,还严格落实资助惠民政策,确保所有符合资助条件的中职生足额、及时享受国家助学金、免学费等补贴,实现应补尽补。

  近年来,涟源市职成教育每年投入万元以上,其中涟源市财政投入万元,用于改善职业学校实训设备建设,投入万元用于市职业教育中心培训大楼建设,投入万元用于市工贸职业中专智慧型校园建设,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不低于普通高中,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为职成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方位服务县域经济

  

  “近年来,我校围绕武陵山片区区域经济发展和扶贫攻坚战略,为更好地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构建了与产业协同发展的特色专业体系,其中装备制造专业群是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群,现代商贸服务专业群的会计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学校以校企合作为主线,实施了产教融合规划,和远扬煤机、回春堂制药、广汽菲亚特、北京唐宫等5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机制。”该市唯一的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涟源市工贸中专校长梁降祥自豪地说。

学生进企业跟岗实习。

  三一中源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佩春告诉记者:“涟源市工贸中专毕业生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上岗就能上手,很多学生已成长为公司优秀技术能手”。

  在涟源市科技职业学校的工业机器人实训室,记者见到了该校新购进的工业机器人,刚从深圳培训回来的罗朝老师正带着几个学生进行实操。就读该专业的新生梁劲松说:“工业机器人专业是一个新型的专业,也是一个新型的行业,家人都觉得很有前途,我个人也非常感兴趣。”

学生正在进行工业机器人实操训练。

  对于学校新开的工业机器人专业,罗朝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工业机器人专业顺应生产自动化需求,是科技快速发展的产物,能为高新企业补充人才缺口。”

  紧挨着工业机器人实训室的是刚更新的电子商务实训室,学校以“公司+农户”的形式,通过搭建电子商务平台,承接了三甲葡萄、古塘金秋梨、涟源合菜等农产品的部分销售任务。

  对接产业,服务产业,近年来,涟源市职业教育在培养在校专业人才的同时,每年还面向社会开展各类职业培训余人次,为当地企业输送人才达5.2万余人,并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30余项,全方位服务当地经济发展。

双峰县暑期行干班校长培训。

“改革开放40年教育强省看娄底”系列报道

娄星区:快乐足球点燃

绿茵梦想

本报记者余娅通讯员陈勇君王蒙刘达文

  年俄罗斯足球世界杯余温尚存,人们的足球热情仍未散去。8月8日,喜讯从娄底传来,年湖南省校园足球初中总决赛在郴州收官,娄底二中女子足球队、娄底三中男子足球队不畏强手,一路过关斩将,分别夺得女子乙组冠军和男子甲组亚军,娄底三中男队取得了年代表湖南参加全国初中校园足球联赛的资格。

  捷报传来,娄星区教育局局长曾春中难掩自豪,他告诉记者,年起,娄星区让足球回归教育,引导学生走进球场,感受足球魅力,一枚小小的足球,在娄星区的校园里传递,点燃了学生的运动热情,更点亮了他们的快乐童年。

整体布局掀起足球热潮

  

  校园足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力抓手,按照省市两级整体布局,年起,娄星区着力足球场地建设,截至日前,全区已投入1多万元,城区绝大多数学校都建设了足球场,有10所学校成为全国足球特色学校。

  在娄星区教育局局长曾春中看来,校园足球的发展,仅靠场地远远不够,娄星区各学校利用体育课、大课间、课余训练和运动会等多种形式,开拓校园足球阵地;各学校还利用广播站、黑板报、网络等平台宣传足球运动,为足球“吸粉”;同时,娄星区充分调动家庭、足球俱乐部等社会力量,在全区营造了助力校园足球发展的良好氛围。

  年起,娄星区开始组织并参与各级各类校园足球联赛,到现在,全区各学校均成立了自己的足球队,从班级足球赛、校级足球赛到省、市级比赛,均有娄星区足球健儿的身影。

教练在开赛前为小球员指导。

十年磨砺“金牌”教练

  

  教练是球队的灵魂,娄星区教育局总会计师龚五星介绍,近年来,娄星区在教师招聘中特别设置了足球教练岗位,与此同时,支持学校从校外聘请足球教练,全区每所学校均有3名以上专职或兼职足球教练。

  娄底三中的李建新,就是该校的一名足球教练。早在年,娄底市三中成立了该校第一支校园足球队,成为娄底市率先开展校园足球的学校之一。“没有条件,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李建新告诉记者,老师们摸着石头过河。

娄底三中球员和马来西亚球员赛前合影。

  学校鼓励大家“走出去”,选派李建新等体育老师参加中国足协举办的教练员培训班,帮助他们提高业务能力;同时将恒大足球学校、湖南理工学院的名师“请进来”,逐渐培养出了一支“金牌”教练队伍。

  娄底三中校长阳璧晖说,足球进校园,为体育老师的发展拓宽了道路,也为学生的人生拓宽了道路,近年来,娄底三中有将近30名学生因为足球特长被大学录取,其中,届学生谷宇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

  年,李建新在三中带过的足球队员朱巍大学毕业后从长沙回到娄底,通过考试,成为娄底三中足球教练的一员,十多年过去,这位90后的三中毕业生,将以足球教练的身份,驰骋在学校的绿茵场上。

汗水成就快乐足球

  

  和娄底三中不同,娄底二中叱咤绿茵赛场的,是一支女子足球队。从年起,这支20余人组成的球队,每年都是娄底市和娄星区初中足球比赛女子组“双冠王”。8月15日,记者在娄底四中的足球场上,见到了这群姑娘,虽然在和高中学生比赛,却丝毫不显怯场。

娄底二中女子足球队队员。

  娄底二中校长肖雪文说,让女孩子踢足球,学校有过担心,怕家长不理解,担心女孩子吃不了苦,更忧心踢球影响学业成绩。但3年多的实践证明,娄底二中的女子足球队潜力无限。

  学校邀请家长观看足球比赛,向家长解释国家对足球人才的重视,渐渐打消他们的疑虑;教练和队员们定下协议,成绩退步大的不能再继续踢球,并设置了学习队长,小队员们学习、踢球两不误。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女队员们一天一天的成长变化,教练罗文都看在眼里,“寒冬酷暑,孩子们都坚持训练。除了每天的日常训练,寒暑假、重大比赛前的集训,训练强度都很大。”令人欣慰的是,大家没有一个叫苦叫累,“队长杨梅拼抢凶狠,前锋周茨妆反应敏捷,学习队长李紫璇综合素质高……”在罗文心里,这些皮肤被晒得黝黑的女孩,正在成为更好的自己。

足球相伴不再孤单

  

  双江中学是娄星区的一所农村中学,学校离娄底城区20公里,学校近名学生中,留守孩子占多数。校长周长征说,校园足球运动开展以来,学校的足球场成了留守孩子们的运动天地,无论是课余时间还是周末假期,有足球、有小伙伴,成长不再孤单。他介绍,近几年,双江中学建起了5人制笼式足球场,聘请了专职足球教练,开设了足球课,成立了班级、校园足球队,足球活动一天天丰富起来。

  双江中学的足球教练陈琼标今年20岁,因为年轻有活力,更能和孩子们打成一片。陈琼标告诉记者,校队的守门员、初二学生王赛倩是一名留守儿童,平时,家里就他和姐姐两个人相互照顾。

  王赛倩喜欢足球,以前体育课,他一个人默默地踢球,也不说话,胖胖的身影显得有些孤独。陈琼标见他技术不错,把他招进校队,进队的时间不久,王赛倩瘦了、结实了,人变得开朗了,球技也在飞速进步。

  同样的变化还发生在其他留守孩子身上,周长征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农村孩子很珍惜踢球的机会,在学校训练完后,还会自己“发狠”抽时间训练,他们的努力和刻苦令人欣慰,也换来了优异的成绩,双江中学足球队在区、市两级比赛中均有不错的表现,年上半年,学校参加娄星区校园足球赛,斩获了初中组第一名。

编辑:罗琼琼

审核:邹晓艳

转载自科教新报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圆梦征程
北京白癜风主治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engshuijiangzx.com/lsjsms/528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