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名优秀新闻工作者致敬初心再出发

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lff/130904/4250130.html

奋力奔跑在新闻路上

□娄底日报社何维涛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

融融秋光里,品读这句励志暖暖的话,回望18年的新闻工作历程,感触良多:有艰辛、有泪水、有酸楚,但更多的是收获、是成长、是幸福。

  从事专职新闻工作18年,可新闻梦做了近30年。从走上工作岗位那年起,就爱上了新闻写作,一篇篇沾泥土、冒热气、带露珠的稿件频频见诸报端。

  一路风雨兼程,一路梦想随行。在18岁师范毕业走上教学工作岗位的11年多里,利用业余时间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新闻稿件余篇,在《经济日报》《半月谈》《农民日报》《湖南日报》等大报名刊上稿数十篇,成为多家报刊特约记者、通讯员。

  年8月,有幸成为一名专业新闻人后,在心底立誓:坚守初心,牢记自己的使命与职责,做一名优秀的新闻人。

  人生的路千万条,每一条路的底色是敬业。

  踏上新闻工作岗位后,“敬业”这根弦始终没有松懈过。对安排的采访,无论回来多晚,都按时保质交稿;对基层鲜活的新闻,无论路途多远,都克服困难去采写;对报社安排的各项任务,无论多难,都圆满完成。“不是在采访,就是在采访的路上。”

  时间虽已过去15年,但那次采访农村“留守孩”的情景,一直记忆犹深。年初,农村“留守孩”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初显端倪。春节回乡下过年,凭着一个党报记者的崇高使命感和责任感,放弃春节休假时间,在一位热心人带领下,进村入户,足迹遍布4乡9村,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回到报社后,又向相关部门了解情况,倾听各界人士意见。一周后,多字的深度报道出笼了。《娄底日报》刊发后,先后在《中国妇女报》《农民日报》等大报刊发,引起有关部门对农村“留守孩”的高度   为了挚爱的新闻事业,不怕苦、不畏难、不知倦,这是多年来一以贯之的本色。就是年下半年,因公负伤,摔成膝盖骨骨折,仍把“敬业”二字写出精彩的篇章。半年来,人虽受伤了,但工作没有停下来。连续2个月腿完全不能动,躺在病床上用手机联系安排工作,有些稿件必须到办公室处理就让家人背着去。后稍微好些了,打着拐杖每天坚持上班……秉着这样一股精气神,这一年,工作不仅没受影响,而且业绩在全社领先。

  选择了敬业,就选择了进步。始终践行新闻“四力”要求和“走转改”,采写了一大批有品质、有温度、有份量的新闻稿件,数十篇采写和编辑的作品在省级以上获奖。特别是在深度报道、典型报道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报社工作18年里,每年都超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年年被评为优岗或先进,获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个人、全市优秀新闻工作者、报社首届“明星员工”、娄底日报社暨《娄底日报》创刊30周年“十佳新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面对未来,用奋斗定义美好的明天,将是前行路上不渝的信念!

织就真善美华裳

□娄底日报社李细华

  年6月,我从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学专业毕业,经国家统一分配到娄底日报社工作。进入报社后,我发奋图强,坚定地做新闻“逐梦人”。

  犹记年7月,娄底晚报正式出刊,我来到娄底晚报工作。创办之初,娄底晚报只有11位同志,晚报的同志既要做采编,又要做广告,还要跑发行。我干劲满满地工作,白天除了接听热线电话和看读者来信外,还争分夺秒跑出去采访和订报,晚上就加班写调查新闻通讯稿。年初,报社党组推荐我到市委宣传部《红网》娄底工作站从事网络编辑工作。在市委宣传部《红网》娄底工作站工作期间,我对《红网》娄底新闻网页大胆进行改版,几个月下来,《红网》娄底新闻网页有了改观,可读性明显增强。自那时起,《红网》娄底工作站开始有序运转。

  之后,按照报社党组要求,我回到娄底日报社工作,先后在日报群工部、科教文卫新闻部、工财新闻部、经济新闻部等部门工作。我凭着对党报新闻事业的赤诚之心,全心全意耕耘好责任田。在工财新闻部工作的7年多时间里,在经济新闻部副主任的岗位上,我的工作涉及市里经济会议报道、市里主要领导活动报道、重大新闻采写、经济新闻稿件编辑以及经济新闻报道策划等,面广而杂,但是,我总会想办法有效分配时间,出色完成工作任务。

  年1月,报社进行人事改革。通过公开选拔、竞岗竞聘演讲,我被任命为日报总编室第一副主任。在此期间,我的职责是将“成品”变成“合格产品”甚至“精品”,我的工作常态是改稿、做标题、策划栏目。我尽职尽责做好这份工作,深受领导、记者和读者好评。年元月17日,根据报社党组安排,我成为财贸新闻部负责人。我带领部室同志勇挑重担,奋力拼搏,迎难而上,每年出色完成党组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作为一名党报的新闻工作者,我时刻谨记身上肩负的责任,恪守职业道德,力求精品力作,做正能量的传递者。年两会期间,在会场外默默等待人大代表乘车的“雷锋车队”司机让我深受触动。我在市客运管理处对“雷锋车队”的先进事迹进行详细了解后,以《“雷锋车队”成为星城一张流动“名片”》为题写成消息。这篇消息获年湖南省地州市报好新闻一等奖、湖南省好新闻三等奖。

  年6月初,我和娄底日报社其他4名同志到冷钢采访全国人大代表陈代富。两天采访,我对冷钢绝地重生的发展历程、陈代富的人生经历进行细致入微了解。从陈代富“为2万职工家属搞碗饭吃”“我们是城市里的农民,只做事”,这些随口道来的平实话语中,感受人物身上闪光的人格魅力,并通过陈代富的战友和冷钢员工,侧面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采访回来后,我立马执笔夜耕,一气呵成写好开篇之作。此稿在《娄底日报》头版头条见报后,冷钢的职工打来电话,说他是留着眼泪看完的。《钢花飞舞竞风流》组稿获年全省地州市报好新闻二等奖。

  年2月5日,农历正月初六,人们还沉浸在过年的喜庆当中,我冒着严寒,忍着晕车之苦,辗转来到冷水江市渣渡镇利民村,对全国第一家农民图书馆创办人刘小玲进行采访。3个小时访谈,刘小玲执着、坚强、乐观、无私奉献的精神令我折服。回去后,我以《朴实的“精神家园”》为题,对刘小玲进行报道,报道获多家媒体转载。此稿获年全省地州市报好新闻一等奖。

  20年上下求索,20年风雨兼程,我与新闻结下了难舍之缘,虽累但依然继续在赶路。

当好一名时政记者

□娄底市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袁引

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是党媒的主责。其中,新闻采写是关键环节。时政新闻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时效性,它考验着记者的责任意识、职业素养和身心素质。

我从事新闻工作,不知不觉已十五年有余。若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那就是责任;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那就是锤炼了责任心。新闻无小事,时政新闻更是如此。时政记者肩负的责任重大,更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兢兢业业,战战兢兢,是时政记者工作的一种常态。时间一长,也就转化成了一种职业习惯。每一篇新闻稿件,它应该搞成什么样,心中先给自己设了一个硬标准。自己是敷衍不了自己,稿子成不成,首先得过自己这一关,必须先达到自己的要求。我是一个缺乏才气的人,所以从来没有过才思泉涌、下笔千言的痛快感。但又每次都不肯放过自己,写起稿子来,常常是边写边反复否定自己、反复修改。一篇稿子出来后,是八百字、一千字,而写过的字,可能是两千字、三千字。所谓“勤能补拙”,而责任心是让人能勤起来的动力。

一名记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是多方面的,要当好时政记者,政治素养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时政记者必须具备基本的政治素养。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把握和驾驭时政报道,才敢在新闻中体现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才有可能把时政报道写成自己的作品,而不是简单地记录、转述领导讲话。孔子作《春秋》,体现了“微言大义”,就是以政治家的视角记录春秋的时政事件。我认为,一篇好的时政报道,亦可以达到“微言大义”的效果。“微言大义”,这是目标追求,虽然以我现在的学识水平,是很难达到的,但是追求总是要有的,有追求才会进步,有追求才会有奋进的动力。

当记者辛苦,做时政记者还要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主要领导工作量大,业务多,活动多,作为记者,必须及时跟进,还要及时播发。会议开完了,调研结束了,对于记者来说,工作才算刚刚开始。利用午休时间、晚上时间赶稿,这是常态。遇到一天多个采访,真是吃饭、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所以,我已练就了三分钟搞定早餐、五到八分钟搞定正餐的神功。有时为了抢播出时间,硬是憋着内急,直等写完稿子提交责任编辑后,才去上厕所。要当好时政记者,就要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还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但是选择了,就不后悔。从业十五载,已为党的新闻事业奉献了三分之一的白发,还吝啬再多奉献三分之二吗!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

□娄底市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频道夏勇

 年夏天,我机缘巧合来到原娄底人民广播电台工作。踏入媒体这个行业,源于学生时代对广播的痴迷和热爱。为了这份热爱,我失去了很多:我丢掉了原来铁路工程局的“铁饭碗”,经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职业转型时的彷徨、无助和惶恐,经历了来自家庭的巨大压力,甚至于还有经济收入方面的窘迫……当然,我也得到了很多:自由择业的傲娇、无冕之王的自豪,从事所热爱的事业的那份畅快淋漓,以及从这份职业中获得的成就感、荣誉感、幸福感等等。

  从事广播媒体工作17年,一直都是在讲别人的故事,很少向别人讲自己的故事。而特殊的工作性质,也让我习惯于将自己隐藏于故事背后。没有镜头,没有画面,只有“声音”——用这种不太带有个体印记的传播介质,向公众传递信息。

  广播与电视、纸媒的生产方式有很大区别。通常,后二者会采用“流水线”式的作业——有一线外采的记者小分队、有负责整理文字和画面的编辑、有专职的节目包装组、有专业的口播主持人;而广播,通常是“一条龙”式的作业——一个节目组就负责了整个节目的策划、包装、采访、编辑、播出;甚至,这个所谓的“节目组”,很可能就只有制片人一个人。

  记得刚到电台时,曾主持过几年的交通新闻栏目《交通新干线》。周一至周五节目播出的日子,每一天的日程都是满满当当的:

  早上8点到办公室,将前一天准备好的节目稿件打印、送审,顺便整理好当天节目要用的采访录音,存入系统备用。

  9点-10点是节目时间,除了播出当天节目稿件内容外,还要不停接听热线,记录与节目有关的投诉、咨询、建议。

  上午10点以后及下午6点以前的时间是跑各对口单位进行采访,将所有热线中的投诉、咨询、建议,分别反映到相关职能部门,并采访到针对该问题的“权威官方解答”录音。

  下午6点以后到晚上,又要开始准备明天的节目稿件了……

  周而复始,辛劳甚至有些机械,但累并快乐着。节目中听众打热线从等候时的焦虑到接通后的喜悦,投诉得到回复时电话那头的感谢,甚至在出租车上无意听到的一句对节目的夸奖……所有的点点滴滴,都是我前行的无穷动力。

  作为一名广播人和资深车友,我知道,广播自有她的独特魅力。在中老年群体,在车上的移动群体,在学生中,在早晨和深夜,广播有着绝对的影响力。更何况,随着互联网技术、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受众对媒介平台选择的多样化,广播已经从最初通过手机收音机功能收听、到有线网络官方网站在线收听、再到移动客户端在线收听,不断地与互联网、新媒体融合,吸纳了更多更广的受众群。

  在这方面,除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之外,我想,记者的天职,还要加上“学习”和“创新”两项。

  选择了当一名记者,就注定了在这条不平凡的路上,你要做一个平凡人。因为,这条路的尽头,没有一般人想要的所谓“成功”。如果说有,那一定是在路上——在采访的路上,在通往新闻一线的路上!

向着太阳奔跑

□娄底市广播电视台教育频道赵志刚

  在娄底广播电视台工作的14年里,每一个夏天都给我留下了火辣热烈的印记。因为晒得很黑,我们同事在一起总开玩笑说:我们坚决不做“肤浅”的人,要永远做向着太阳奔跑的人。

  年的夏天,娄底广电承接了娄底市特色小镇招商推介会专题《未来可期·小镇等你》,从前期对接到整个片子的完成不到一个月,时间紧、任务重。当时领导把这个任务交给我,是对我的一种信任,虽然有压力,但更是一种责任。从制定分镜脚本、拍摄、配音到后期的包装制作,一套完整的方案完成后,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已悄然打响。前期拍摄只有9天的时间,但要完成12个特色乡镇的拍摄,听起来完全不可能,但是我们只能埋头苦干。为了全景展现各个小镇的历史、人文和风光,这9天里,我们按照拍摄计划倒排工期,每天从清晨忙至深夜,几乎所有的工作状态都暴露在烈日阳光下。

  为了拍摄开篇大气有冲击力的赛龙舟画面,拍摄小组从早上上船,就一直在资江上飘着,完全顾不上水中拍摄的危险性和头顶烈日的暴晒。一遍遍的靠近再靠近龙舟,一遍遍的跟着龙舟从终点到起点,甚至自己坐上龙舟,抓取细节画面。直到太阳落山时,才惊觉我们已经在河面上漂浮了整整一天。为了拍摄到龙山顶上的日出,我们在拍完一天的画面后,在晚饭后开车前往龙山山顶,睡觉就在车上坐着打了个盹,等着凌晨天亮。一开车门,高山的低温把我们冻得够呛,但看着东方一抹红,已经完全顾不上身体上的寒冷,搓热手去架设设备,拍摄延时摄影。

  在拍摄新化县温塘镇杨柳江峡谷时,地势险峻,水流湍急,大多时候没有路,拍摄小组全部高举设备,趟着没腰的溪水前进,当行至峡谷深处时,由于岸边的石头陡峭又布满青苔,我脚下一滑直接从将近三米高的石头上摔到谷底,背部着地腰部受伤,为了不耽误拍摄进度,在同事的搀扶下我强忍疼痛继续工作,后续的拍摄全都带伤坚持,确保了整个拍摄的顺利完成。

  接下来的后期工作更是昼夜不分,制作团队不断推敲,对整个片子的结构进行调整,配音哪里感觉不到位我就马上重新配过,反复比较反复调整,成功之花都是汗水浇灌。专题片《未来可期·小镇等你》不负众望,得到了市领导、市委宣传部及相关部门的高度好评,也为在杭州举行的特色小镇推介会的圆满成功赢得了荣誉。该片荣获年度湖南新闻奖三等奖;年度湖南广播电视奖电视信息节目二等奖,播音主持作品三等奖;年度娄底广播电视奖专题节目奖一等奖。

年,娄底市广播电视台推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型献礼专题片《娄底见证》,标准和要求之高,前所未有,台里最后确定由我承担片子的解说,刚接到这个任务时,心里非常忐忑,全集多分钟,解说词占到了整个篇幅的80%多。解说大部头稿子是个艰难过程,从拿到稿子的那一刻起,我那几天的吃、住、睡全部交给了配音室和制作室,需要修改就马上去调整。直到片子播出那天,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我才长舒了一口气。这部片子后来获得了年度湖南新闻奖一等奖和湖南广播电视奖特别节目奖。

我是东北人,14年前,我告别父母,来到青春的娄底。14年,向着太阳奔跑,我虽远离故土,但能见证湘中热土的发展和变迁,用镜头展现很多美好温暖的故事,也就不愧于当初的选择。

邂逅故事触摸感动

□娄底新闻网刘婷

  在我还没有踏入新闻这个行业之前,我以为记者是一份充满光环、充满荣耀的职业。今天,当我在新闻这条道路上行走了余个日日夜夜之后,我终于懂得了记者的艰辛与不易。

  从旭日初升到万家灯火,记者的身影,始终出现在新闻现场;从机关大院到田间地头,记者的镜头,永远跟随与   我遇见过为了抗旱,二十四小时坚守岗位,像个男人一样,日夜巡查水情、灾情的女副镇长杜洪瑛,她常常几个星期不回家,七岁的女儿哭着打来“妈妈,你还要我吗?”“妈妈,你再不回来,我就要发‘通缉令’找你了!”面对女儿的责问,杜洪瑛既无奈又愧疚,可她却依然坚持在抗旱最前线,谱写出曲曲动人的乐章。

  我遇见过由于家庭贫困,无人照顾,从出生到4岁,每天都生活在一个直径不足一米的木桶中,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的小男孩,刘宇清。在新闻报道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医院也为他提供了免费康复治疗。如今的他,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天空,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说话、走路,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我遇见过在娄底短暂停留的河南杂技演员殷晓非,为救落水女子,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当他的遗体被打捞上岸时,双手仍呈环抱状,始终保持着生前救人的最后姿势。得知殷晓非家庭困难且尚有三个年幼的孩子需要抚养,现场群众二话不说,当场自发组织了募捐活动,随后,社会各界掀起了募捐热潮,短短三天时间,英雄家属就接到各方捐款达30余万元。

  如今,作为一名时政记者,我更有幸见证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可喜变化,见证了市委、政府领导班子为实现“富饶美丽健康祥和新娄底”而努力奋斗的足迹。这些,也成为我前行的力量,督促着我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不断成长。

  记者,记录者也。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新闻记者,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写出信仰的味道,写出思想的力量,写进人民的内心,讲好娄底好故事,记录下这座城市点点滴滴的变化,书写无愧于新时代的美好华章。

二十三年的新闻“老兵”

□《今日冷水江》编辑部陈玲

  时光在文字中流动。一转眼,47岁的我成了新闻战线上的一名“老兵”。

也许是与文字有缘,从年离开教师讲台,转行至冷水江报社当记者,到调入冷水江市委宣传部,干的都是新闻的活。这活,一干就是23年。

  新闻这个职业,让我的生活变得忙碌而充实:白天奔走于新闻现场,晚上忙碌于电脑桌前。每当看到有满意的作品见诸报端,自己总会有一种满足感。而我,也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写新闻不仅是一种职业和喜好,更是一种责任与使命。新闻成了我记录冷水江这座城市发展变化的重要方式,也成了我感受美好、提升自我的主要媒介。

  我清晰地记得年6月那个感动三湘的火车轮下救人事件。刘新红,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在火车疾驶而来的一刹那,机智果敢地救出了在铁轨上玩耍的两个女孩,被誉为“新时代的戴碧蓉”。刘新红舍身救人事件感人至深,数以千医院看望、为她捐款。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幕,那是在刘新红住院的病房里,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同志把一百元钱放到病床前便准备悄悄离去。当我追问他的大名,他连连摇头说,我是一个退休工人,拿的钱也太少,这只是我和老婆子的心意,千万别见笑,希望刘新红好人有好命,身体赶快好起来。说完,老人便匆匆走了。看到老人蹒跚离去的背影,我的内心充满了感动,为刘新红这个平民英雄,为许许多多像老工人一样平凡的人。

  带着这份感动,一年中,我前前后后采写发表了与刘新红相关的新闻报道40余篇。刘新红住院康复进展情况、各级领导看望慰问动态、市民自发看望捐款场景,都以图片和消息的时候进行了及时报道。刘新红出院后,我依然跟踪采访,不减报道力度,不分工作日和休息日。英雄的血没有白流,在各级领导和部门的关怀下,刘新红搬进了新楼房,刘新红当上了市人大代表,刘新红获得了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刘新红获评湖南省道德模范……这些新闻,不仅在本地媒体发表,有些还上了湖南日报,成了当年的热点新闻。

  刘新红系列报道广受   感谢新闻这个职业,让我在对这些普通人物和事件的采访与写作中感受着满满的正能量,体味着人们追求的真善美,享受着文字的美好和新闻的力量。

乐当“农民记者”

□涟源市电视台吴世梁

我叫吴世梁,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娄底农业学校毕业后紧接着完成了湖南农业大学自学大专考试,年,进入涟源市广播电视台工作,长期专注于“三农”新闻报道,可以说,我与“农”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手中的摄像机是我服务“三农”的利器,也是我和农民朋友的桥梁。年8月去杨市镇东园村采访,在河边拍摄时,不慎踏空,掉入河中,就在这一刹那间,为了保持身体平衡,我下意识地用右手举起摄像机,左手撑在河里的尖石头上,瞬间破肉见骨,鲜血直流。后来回想起来,如果我当时甩掉摄像机,双手护体,可以不至于受伤这么严重。但,我从来没有后悔当时的选择。

正是源于这份敬畏与感恩,我主创的《法治时空》、《走入乡村-脱贫攻坚》等栏目都成为了涟源电视台品牌栏目。以此为阵地,我每年都有80多篇新闻稿件被湖南卫视、湖南经视、湖南都市频道、湖南公共频道及娄底电视台等上级媒体采用。工作16年来,先后50次获得省、市新闻奖,包括5个湖南新闻奖、28个湖南广播电视奖,//年被评为“涟源市优秀新闻工作者”,年度被评为娄底市优秀新闻工作者。

长期跑农村农业新闻的过程中,我认识了很多平凡而勤劳的人,我尝到了很多绿色而美味的特产。很多农业特产“养在深闺无人识”,很多优秀农民和农村工作者默默无闻奋斗在广阔天地,我觉得我有义务有责任,通过手中的笔和镜头,把他们宣传出去,得到社会更广泛的认可。

在这份责任心的驱使下,我持之以恒宣传和推介,一批农村典型脱颖而出:杨市镇东园村成为全国“最美乡村”,白马镇泉塘村戴珍华成为“全国基层十佳最美计生干部”、三甲乡秀峰村回乡创业青年大学生李达长被团省委评为“湖南乡村好青年”、湄江镇桃溪村失去双手的残疾青年吴毅荣获全国残运蛙泳冠军,又成为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创业典型、白马镇罗家坪村黄燕飞被评为“湖南省十佳农民”、枫坪镇海归“鸡司令”龚光辉做强产业,助力脱贫攻坚,被授予湖南省年“百名最美扶贫人物”等等。

于是,一批涟源土特产已成品牌:古塘金秋梨、三甲葡萄、杨市蓝莓、金石桑葚、龙塘百果香、杨市脐橙、古塘土蜂蜜等农产品品牌越发响亮,价格连年增长。古塘金秋梨前几年市场批发价格在2元一斤左右,而今6元每斤往往卖到断货,果农的收入得到了切实的增长。看到农民朋友喜悦的笑脸,我所获得的价值感与满足感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丰收的年头,遭遇市场的滞销,让农民流汗又流泪,是我最不忍心看到的。年年底,杨市镇仁盛农业10万余斤脐橙和鸡尾葡萄柚滞销的情况经我报道,引起相关部门和电商企业   近日,我参加了由县委宣传部和电视台组织的全县脱贫攻坚先进典型系列报道,深入各乡镇村组报道省市驻村帮扶工作队长近两年的帮扶成效。通过这次采访,我对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有了进一步认识,更加坚定了做一名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的信心和决心。

  白溪镇白龙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尚杰,家住省移民开发局,家中有一个不到两岁的儿子。每到晚上,儿子要通过   经过驻村帮扶,白龙村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采访中,尚杰不时跟我交流探讨电视新闻拍摄技巧,如如何选取素材、如何选择拍摄角度等等。我觉得,他虽然不是一个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但是有的建议也值得借鉴和学习。在信息传播高速发展的今天,新闻工作者更要注重增强脑力,要学会在各种纷繁芜杂的信息中去寻找真正有价值的新闻题材,更好地反映社会生活、回应百姓关切。

  古人说:“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这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候,我们绝不能有半点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也绝不能有丝毫犹豫不决,徘徊不前。”在当今互联网发达的时代,增强笔力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笔杆子”,而是代表了“口头、笔头、镜头”以及各类新媒体传输终端。“四力”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动态过程,脚力是根基,眼力是前提,脑力是核心,笔力是关键。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始终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断增强“四力”,紧跟新媒体发展步伐,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做党和人民忠实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不忘初心,永远在路上

□双峰县广播电视台欧阳亚辉

新闻在路上,记者是行者,选择当一名记者,也就选择了做一个永不疲倦的行者。作为一名县级台的新闻工作者,我们离群众最近、离农村最近,走进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就能写出生动鲜活的好新闻。

记得,年我在双峰县三塘铺镇采访时得知这样一条新闻线索“该镇农民群众的科技致富新方法——鸡听音乐产蛋多、土地吃上营养餐、山羊住上吊脚楼”这三件新鲜事,为此,我来到三塘铺镇采写了《三塘铺农民致富有新招》,反映当时农民群众已学会用科技发家致富。该节目采访深入,语言通俗易懂,很适合农民群众的口味,播出反响很好。

  基层是新闻的富矿,很多新鲜的新闻就在我们身边,那些一个个原生态的细节、一句句朴实的话语是我们在办公室里、互联网上看不到、听不到,甚至想象不出来的。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而且要有敏锐的嗅觉,捕捉新闻的能力。我从记者、编辑、新闻中心副主任、新闻中心主任这些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导向金不换”是我一直以来遵循的工作准则。同时,在县级电视台从事新闻工作,必须做一个“多面手”,做一个“高配型”的记者,采访、编辑、制作、剪辑等电视工作环节,你必须一个都不少的学习、一个都不放过的钻研。我在10多年的采编工作中,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勤钻业务、勤思问题、勤于学习,对新闻宣传工作能始终做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对稿件的文字、标题、甚至标点符号都逐一仔细推敲、过细;对每一幅画面的拍摄选取都尽量做到角度最好、选景最美。在工作中,骑摩托车、坐班车去乡镇、村组采访是常事,半夜或清晨接任务加班是常事,工作条件虽然艰苦,但我乐在其中。

  有位老记者曾说过:“当你看到新闻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当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有人可能体会,晨昏颠倒、连夜疾书,是记者的家常便饭;当为新闻奔走在路上,止不住感慨青春易逝,红颜渐老;但见新闻跃然于纸上,又有“梦想照进现实”的希冀与感慨。奔跑,再加上清贫、枯燥,有时还有寂寞,构成了记者生活的常态。但是,每天还是有许多人在为新闻而奔跑。做一个永远的奔跑者,更是我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人生追求。

  记得,刚入职成为一名记者,其实并不仅仅是为了谋一个饭碗,更是为了一种理想。这种理想,被大家称之为新闻理想,它是所有记者对时代、对社会、对大众,最直接的情怀、最直接的   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范长江说过:“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在路上,可能有风有雨有雷有电,可能有汗有泪有孤独有寂寞。虽然辛苦,但我快乐着。因为,手心里捧着奔跑的收获和快乐。

  因为热爱,所以选择了记者这个职业;因为选择了责任,便会更加热爱。带着理想,在路上奔跑,那是一种追求,一种收获,一种快乐。用笔和镜头记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踩着时代的鼓点,我们奔跑的脚步永不停歇;踩着时代的鼓点,时刻保持冲锋的状态;不忘初心,我们永远在路上……

时政

民生

文化

生活

点亮让更多人知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engshuijiangzx.com/lsjsly/71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