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总工会组建专家团队开通疫情防控心理

当前全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正处于关键时期。为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新冠肺炎疫情对职工造成的心理影响,最大程度地减少疫情对职工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职工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娄底市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启动了新冠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在全市招募20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5名萨提亚模式专业助人者组建了“防疫抗疫,我们在一起”公益职工心理关爱行动志愿者团队,紧急筹备开通了心理关爱热线和网络咨询服务,旨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引导全市广大职工疏导因疫情产生的不良情绪,从心理防御角度助力提高全市疫情防控水平,增强广大职工防控疫情信心,缓解疫情带来的不良情绪,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巾帼力量!

此次公益心理关爱行动,由娄底市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携手湖南有如心理文化传播公司开展“抗击疫情心理疏导服务”,25人专家团队由市总女职委牵头组建,并配备了2名专业工作人员。整个热线服务流程是根据各专家志愿者们的时间特性及擅长咨询板块做了角色分工和工作分类,工作角色分热线接线员和心理咨询师两个部分,心理关爱咨询服务内容分为亲子关系问题处理、婚姻两性关系、个人压力、危机应对及情绪管理、老年人心理情感关怀等四个部分。参与热线服务的2名热线接待员由湖南有如心理文化传播公司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职老师以及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的辅导员老师组成。热线接听员会对来电求助者做信息搜集,再根据来电求助者的需求(问题类别、适合咨询时间,期待咨询方式)推荐匹配咨询师;提供心理关爱咨询服务的25名志愿者团队由一批专业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组成,所有咨询师均经过严格筛选,具备专业的资质和丰富的临床心理咨询经验。热线服务工作严格遵循心理热线服务工作原则,并在督导师的督导下开展心理关爱服务工作。

心理关爱热线及网络咨询服务对象覆盖全市职工,参与本次抗疫工作的医护工作者及其家属以及其他抗疫防疫一线工作人员优先安排,来访者可直接拨打热线电话。

热线电话从年2月12日起开通运行,-。个案湖南有如心理文化传播公司(联系人:彭有如)。公益咨询时间每日9:00-12:00、14:00-17:00,电话咨询的时间原则上每次不超过30分钟。本人有意愿或咨询师认为有必要,可享受3次个案公益心理咨询。来访者拨打服务热线→后台接线人员进行咨询师匹配→语音连线专家心理咨询师→线上语音心理咨询。

公益职工心理关爱行动志愿者名单

谢晓明: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娄底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女职工委员会主任。

彭有如:民盟盟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萨提亚模式应用咨询师、治疗师。

王彧菎: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冷水江市乐天心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特聘导师,冷水江市莲荷社会工作服务副理事长,新化菲尔心理健康服务中心首席讲师,娄底市家风家庭教育讲师,导师,冷水江工业中等专业学校讲师。

黄敏华: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萨提亚模式应用咨询师,冷水江市人大农业委主任科员

许海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双峰一中专职心理教师,教育心理学硕士。

邹军: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双峰一中专职心理教师,教育心理学硕士。

刘文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双峰一中专职心理教师,教育学硕士。

谢曦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绘画心理分析师,湖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会员,双峰县工商联办公室主任。

李菊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会员,医院主管护师。

陈亦春: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绘画心理分析师,双峰县印塘乡白马学校教师。

贺朝霞: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医院普外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

杨蟾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医院肝胆外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

杨敏燕: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医院精神科科室副主任,精神科执业医师、国际催眠治疗师。

孙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医院心理科科主任,主任医师。

廖秀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涟源市市委办工会主席。

李如意: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副主任护师,医院工会委员。

刘红波: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婚姻家庭咨询师,涟源市婚姻登记处主任。

邹飞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涟源市市委办工会委员。

肖庆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涟源市总工会办公室主任。

周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意象对话治疗师。

龙文:萨提模式专业助人者,健康管理师。

颜雄姿:萨提模式专业助人者,多年学习心理学。

陈益民:萨提模式专业助人者,多年学习心理学。

李白容:萨提模式专业助人者,多年学习心理学。

潘潘:萨提模式专业助人者,双星公益社五防讲师,主持人。

强心健体,抗击疫情——心理防护十问十答

一、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有什么影响

“身-心”是一个整体,相互影响。通常身体不好,心情会沉重;心情持续不好,身体也容易出问题。比如长期焦虑、抑郁等容易导致食欲不振、肠胃疾病、冠心病等,其原因与不良心理状态引起的身体免疫力下降有很大关系。

面对当前严重的疫情,通过稳定情绪,调节心态、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有利于预防和治疗疾病。

小贴士:心情好好哒,身体棒棒哒

二、疫情压力下,人们的常见反应是什么

大多数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可能会产生心理学所说的“应激反应”,常见的反应有:

1、情绪:焦虑、恐惧、抑郁、愤怒、失望、抱怨、委屈等,情绪的起伏也会比平时强烈。

2、认知:自我价值感降低,认知歪曲,思维过程变慢,注意力不集中,想象力下降,犹豫不决等。

3、行为: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无助与自怜,物质滥用(如酗酒)等。

通常大部分人的应激反应会在一周内逐步缓解。心理应激不全是坏事,它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人们的警觉性、敏锐性,激发人们通过主动积极的自我调整适应新变化。

情绪、认知、行为三方面反应可能会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部分人会出现更严重的情绪反应和躯体症状。如果类似情况持续超过一周(丧亲一般6个月内)以上,且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和社会关系,或感到很痛苦却不清楚自己是什么性质的情况,特别是在疫情之前就有相关心理问题者,须及时向心理专业人员或向医疗部门求助。

小贴士:有反应很正常,总痛苦求帮忙

三、面对压力,心情总不好,是不是就成“神经病”了

1、在心理学上没有“神经病”这个概念,人们平常所说的“神经病”大约是“精神疾病”或“心理失控不可理喻”的意思。精神疾病、心理疾病也是病,及时医治是可以康复的,不应讳疾忌医,更不应歧视相关病患。避讳和歧视都是不科学不利于解决问题的想法或做法。

2、人类的心理有很强大的“自愈能力”,对大多数人而言一般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自愈,不需要特殊的干预。

3、精神疾病患者通常会有家族遗传史或在成长过程受到过重大的心理创伤,或者部分人有人格缺陷。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面临压力不会患精神疾病。

4、情绪波动是自然现象,正常人即便没有疫情也会有情绪波动,甚至我们睡梦中也能感知到自己的情绪波动。情绪起伏是生命正常运转的表现,在合理范围内情绪波动都属于正常反应,对于不良情绪应接纳但不纵容。

5、“天天开心快乐”是一种理想状态,是一种美好愿望,不能成为现实中对自己的“绝对化要求”,俗话说“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苛求完美往往意味着更多的失落和痛苦。

小贴士:接受生活的不完美,日子越过越美丽

四、感到极度恐惧、焦虑,始终放松不下来怎么办

1、人的负面情绪越压抑越容易出问题,因此要学着逐步“允许”自己可以有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出现,不压抑不纵容。

2、学会陪伴自己并与自己对话,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究竟哪些需要没有被满足或经常被忽略了,然后对症下药。

3、寻找一些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专注于爱好,比如听喜爱的音乐,看喜欢的影视剧,和心爱的人聊天,适度做室内运动,或专注于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等。

4、若仍然不能达到理想的放松效果,可参照网络上的“放松训练“、“放松冥想”、“呼吸放松”、“想象脱敏”、“自我催眠”、“着陆技术”等方式自我调节。

5、经过多次尝试仍效果不佳的,可寻求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帮助。

小贴士:越想放松越紧绷,了解自我胜东风

五、不停地刷各种信息,总感觉有不可控的事要发生,如何是好

人们遇到无法消化的巨大的持续的压力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无能为力,同时求生的本能也会被深度的激发,“生(战斗)”与“死(放弃)”两股力量在内心争斗不休,焦虑倍增,于是就会产生“虽然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却总要抓住点什么”的强烈冲动。现代人最容易也最便捷的做法就是抓住信息以期获得控制感和安全感,这样就可以暂时缓解焦虑,同时制造一种“已经可控“的心理假象从而得到自我安慰。这种心理过程是正常的应激反应,会自动启动,但持续久了过度了也会带来麻烦,比如持续焦虑、心烦意乱、心身疲惫、失眠多梦、迷信“阴谋论”、自暴自弃甚至出现躯体化问题等。

出现上述情况时就需要充分调动自己最基本的理性意识和思维力量,比如简单推理“全国那么多专家必然比我考虑安排更周全”,“人类千万年来历经无数次疾病危机都平安度过了,这次也不例外”等。控制每天看各种信息的频率和时间,选定官方权威的渠道获取信息,防止“信息过载”,特别要防止被“贩卖焦虑”的个人或商家绑架,让自己陷入“看信息-焦虑难受-紧盯信息-焦虑升级”的恶性循环中。如果出现惶惶不可终日,总感觉有灾难要发生,甚至出现幻觉等症状,无法正常生活,务必及时就医,医院心理科或精神科进行专业诊疗。

小贴士:风霜雨雪不能避,春夏秋冬有风景

六、忍不住总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对照自己和家人的反应,越看越像,越看越担忧,这正常吗

自从有了搜索引擎,很多人出现身心不适时,首先不是去专业机构诊疗而是到网上寻找标准和答案,于是越对照觉得越像,然后“意识狭窄”变得疑神疑鬼,并在自己身上找出更多符合某种严重疾病标准的“症状”。特别是在一些人们羞于启齿的领域更为严重,比如性病、艾滋病、癌症、传染病、心理疾病等等,近几年出现大量的“恐艾”人群,表现为持续恐惧、自责,反复去做检查等,被称作“神经症性恐艾”。这种现象叫“自我参照效应”,即当一种危险超出自我可控的范围,它就会在大脑中以最高优先级启动,潜意识就说“干脆就得病算了”,然后我们会觉得“既然就是这个病,我已经知道了,也就这么回事了”,这样我们内心会出现暂时的确定感和控制感。

但这种情况如果持续过久,就会极大地破坏心理系统平衡,情绪失控,躯体免疫力下降,甚至真就表现出一些心身疾病症状,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

面对当前严重疫情,部分人会表现出上述现象。如果持续时间短,可以不必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lengshuijiangzx.com/lsjsly/71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